具体而言,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这一使命来源有两个类别:第一类是依托已有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得先行先试权,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
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我们司法干部的理论知识、政策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水平和工作能力。实践以什么为标准?就是一切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也就是一切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

司法产生于政治,革命政制下的非常政治转型为法治政制下的日常政治,此乃法官职业嬗变的根本原因。此等条款旨在借助理论和业务培训来使法官的专业水准始终维持在一定高度,以满足其依据法律、定分止争的裁判职业需求。[xlix][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此番修订涉及法官专之标准内容占到全部修订内容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它几乎是为提升法官专之要件而修订的。
与修订前进行比较,可知此番修订对担任法官的专之要件提高不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原来对大专毕业还是本科毕业采取的是模糊化处理,而此次修订明文要求是本科毕业。参见李婧:《当代中国日常政治的兴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自戊戌变法和清末修律起,中国人一直在呼吁法制,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下,仅仅靠法制是不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国家、实行新法治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五)坚持重视和发挥法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六)法治建设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与德治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从长期法治建设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通常采用的两种基本规范、基本方式和基本方略。
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中国70年法治建设,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休戚与共,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立国迈向强国实现国家兴盛强大的历史命运休戚与共,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才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飞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新中国70年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新中国70年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我们党把依法治国作为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和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统筹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两个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和继续加强国际法治理论研究。
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70年来,新中国宪法和法治,以国家根本法和国家意志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变革,确认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引领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经验,凡是法治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对了路,举对了旗,定对了制。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国70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法治建设受到重视的时候,法治就发展进步,就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新中国才能建设新法治。
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深刻总结我国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按下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快进键。
我们党执政以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党高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光辉旗帜,坚定不移地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等各方面迈出历史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法治画卷,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法治中国经验,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新征程。(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必须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一)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凡是法治建设被忽视,宪法和国家法治被践踏破坏的时候,法治就会徒有其名、形同虚设。通过法治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切实尊重、保障和充分实现人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